唐朝跟吐蕃 唐朝和吐蕃立了什么碑? 唐朝和吐蕃是什么关系
唐朝与吐蕃在历史上曾多次会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为纪念长庆会盟而立的唐蕃会盟碑,又称甥舅和盟碑或长庆会盟碑。该碑现位于西藏拉萨*门前,是汉藏民族团结的重要历史见证。
一、碑的基本信息
-
立碑时刻与背景
碑立于唐穆宗长庆三年(823年),为纪念长庆元年(821年)至二年(822年)唐蕃双方在长安和逻些(今拉萨)两次会盟成功而建。此次会盟是唐蕃十次会盟中最终一次,也是最为成功的一次,标志着双方长期安宁关系的确立。 -
形制与结构
碑体呈方柱形,高约4.83米(另有记载为5.6米),宽0.96米,厚0.51米,由碑首、碑身、碑座三部分组成。顶部为藏式屋顶形石帽覆盖,碑座与中原汉碑的龟形纹饰不同,形制古朴。 -
文字与内容
碑文以汉藏双语对照镌刻:- 阳面(西面):汉藏合璧盟文,强调“社稷如一统”“彼此不为寇敌,不举兵革”,并追溯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和亲的“甥舅之谊”。
- 南面:唐朝参与会盟的18名官员名录,藏文在上、汉文在下。
- 北面:吐蕃参与会盟的17名官员名录,同样为藏汉对照。
二、历史意义
-
安宁盟约的核心
碑文明确提出“偃兵息人,患难相恤”,要求双方停止军事冲突,维护边境安宁,并以“和同为一家”的甥舅关系延续友好。例如,盟约规定:“封境或有猜阻捉生,问事讫,给以衣粮放归”。 -
汉藏关系的重要节点
自文成公主(641年)和金城公主(710年)和亲以来,唐蕃通过政治联姻形成“舅甥”纽带。此碑进一步以法律形式确认了双方平等地位,成为汉藏民族交往史的标志性事件。 -
文化与学术价格
- 文字研究:藏汉对音和吐蕃官职、姓氏的记载为研究唐代吐蕃社会制度提供了珍贵资料。
- 碑刻艺术:融合汉地精细雕刻与藏地古朴风格,体现文化交融。
- 国际影响:法国藏学家戴密微称其为“亚洲最重要的碑铭资料”。
三、后续影响
会盟后,唐蕃边境冲突显著减少,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例如,唐朝的历法、医学传入吐蕃,吐蕃的马匹、金银器输入中原。此碑历经1200余年风雨,至今仍矗立于*前,象征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根基。
补充说明:除唐蕃会盟碑外,唐朝与吐蕃还在长安立有同款石碑,但现已不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