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普通话的来历及作用 普通话由来与含义概述:推广使用,方便交流,语言统一 关于
1. 起始:自清朝末期,普通话的概念已浮现。学者吴汝纶在日本考察时,得到统一语言的教育建议,提及“普通话”一词。至1909年,清设立“国语编审委员会”,正式将官话命名为国语。
2. 进步:在元、明、清的时期,北京作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使得北京话具有了官话的地位。随着明清官话的演变,南京官话、河北滦平方言等对普通话的形成都有重要影响。
3. 标准形成:在民国时期,多次制定国语读音体系,最终以北京音为主,兼顾南北的复合普语言得以确立。1932年出版的《国音常用字汇》标志着国语体系的成熟。
4. 普及与推广:新中国成立后,1955年正式规定民族通用语言为普通话。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北方话为基础方言,并借鉴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逐渐,它成为了大众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交际工具。
5. 聪明文化渊源:拼音方案的产生和不断完善为普通话提供了有效的工具。从古代雅言至如今的汉语拼音,每一代的努力都在促进语言标准化与国际化。
6. 意涵:普通话的广泛传播与应用不仅仅是语言的选择难题,它还是提升民族整体文化素养和形象的关键一环。说好普通话、用好规范字是社会进步的要求,也是展示国人风貌的重要方式。
7. 现代意义:如今,普通话作为全国通用的语言,消除了地域隔阖,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是大众交流与沟通的重要桥梁。
简而言之,普通话的由来与演变历经数百年,它不仅是一种语言工具,更是民族团结、社会进步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