蟋蟀是蛐蛐吗?揭秘它们的关系与区别

蟋蟀和蛐蛐其实是同一种昆虫

很多人小时候都听过蛐蛐的叫声,也见过蟋蟀的样子,但你知道吗?蟋蟀和蛐蛐其实是同一种昆虫的不同叫法!就像一个人有小名和大名一样,蛐蛐是蟋蟀的俗称,而蟋蟀则是它的正式学名。这种有趣的称呼差异主要源于我国各地的方言习性,让同一种昆虫拥有了不同的”名字”。

在我国北方,大众更习性称蟋蟀为”蛐蛐”,这个称呼既形象又好记,模仿了蟋蟀发出的”蛐蛐”叫声。而在南方一些地区,则直接使用”蟋蟀”这个学名。无论叫什么,它们指的都是同一种会叫的小昆虫。这种因地域差异产生的不同俗称,在我国动物命名中非常常见。

蟋蟀(蛐蛐)有哪些明显特征

既然知道了蟋蟀就是蛐蛐,那么它们有哪些容易辨认的特征呢?开门见山说,蟋蟀的身体颜色以黑色或褐色为主,体型通常不大,成年个体约2厘米左右。它们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那两根长长的触角,几乎和身体一样长甚至更长。

蟋蟀是典型的夜行性昆虫,白天多藏在洞穴或草丛中,夜晚出来活动。它们最著名的特点就是雄性会通过摩擦翅膀发出清脆的鸣叫声,这种叫声在夏秋季节的夜晚尤为明显。正是这种独特的叫声,让”蛐蛐”这个俗称如此贴切。

值得一提的是,蟋蟀有着很强的领地觉悟,两只雄性相遇往往会爆发激烈的打斗。古人正是利用这一特性,进步出了”斗蛐蛐”的传统娱乐活动,至今仍有人热衷于此。

蟋蟀与蝈蝈的区别

虽然蟋蟀和蝈蝈都是会鸣叫的昆虫,但它们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生物。蝈蝈的学名叫螽斯,属于螽斯科,而蟋蟀属于蟋蟀科。从外观上就很容易区分它们:蝈蝈多为鲜绿色,体型较大,通常3-5厘米;而蟋蟀多为黑色或褐色,体型较小,一般2厘米左右。

生活习性上也有明显差异:蟋蟀喜欢在地面活动,常挖洞穴居;而蝈蝈则多在植物上生活,尤其喜欢豆类作物。食性方面,蟋蟀主要以植物为食,而蝈蝈则是杂食性,既吃植物也捕食其他小昆虫。

叫声也有区别:蟋蟀的叫声较为单调,是连续的”蛐蛐”声;而蝈蝈的叫声则更加清脆多变,在炎热的夏日午后特别活跃。下次听到虫鸣时,不妨仔细分辨一下,是”蛐蛐”在叫还是”蝈蝈”在唱?

常见的蟋蟀种类

我国约有50多种蟋蟀,其中最常见的有三种:中华蟋蟀、多伊棺头蟋和油葫芦。中华蟋蟀是我们最熟悉的品种,体长约2厘米,浅黑色,夜晚在院子里鸣叫的多半是它。

多伊棺头蟋则因其独特的头部形状得名,头顶有明显的弧形凸起,看起来像棺材的一端。而油葫芦体型较大,约2.5厘米,身体油亮发光,在玉米地里特别常见。有趣的是,油葫芦的雌性腹部饱满,在一些地方还被当作美食油炸食用。

这些不同种类的蟋蟀虽然外形略有差异,但都属于蟋蟀科,都可以被称为”蛐蛐”。它们的共同特点让”蛐蛐”这个俗称能够涵盖整个蟋蟀家族。

小编归纳一下:蟋蟀就是蛐蛐

经过以上介绍,相信大家已经明白:蟋蟀就是蛐蛐,蛐蛐就是蟋蟀!它们只是同一种昆虫的学名和俗称的关系。这种小小的鸣虫陪伴了许多人的童年,夜晚的”蛐蛐”声成为夏秋季节的标志性声音。

下次再听到”蛐蛐”叫时,你可以自信地告诉身边的朋友:这叫蟋蟀!或者反过来,看到蟋蟀时也可以亲切地称它为蛐蛐。无论是学名还是俗称,都指向这种会唱歌的小精灵,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一份天然的乐趣。

赞 (0)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