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礼乐制度,礼乐制度是谁制定的,礼乐制度的利弊? 什么是礼乐制度_其在音乐方

什么是礼乐制度,礼乐制度是谁制定的,礼乐制度的利弊? 什么是礼乐制度?其在音乐方

一、什么是礼乐制度,礼乐制度是谁制定的,礼乐制度的利弊?

礼乐制度起源于西周时期,相传为周公所创建。它和封建制度、宗法制度一起,构成整个中国古代的社会制度,对后世的政治、文化、艺术和想法影响巨大。礼乐制度分礼和乐两个部分。礼的部分主要对人的身份进行划分和社会规范,最终形成等级制度。

乐的部分主要是基于礼的等级制度,运用音乐进行缓解社会矛盾。

二、什么是礼乐制度?

礼乐制

礼乐制是周代文化的集中体现,它既是典章制度的总汇,又是大众各种行为的准则。周武王灭商后,西周统治者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建立稳定的政治制度,支撑周朝天下的有四大制度:封建制(分封制)、井田制、宗法制、礼乐制。

建立

周朝通过礼乐制度来规范贵族的身份地位,要求贵族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都要符合自己的身份,贵贱长幼之间要有明显的差别。就连怎样称呼“死”,不同等级的贵族也不一样:

《礼记·曲礼》: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相传周朝的礼乐制度是周公制定的。周公制礼作乐,对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影响深远。五六百年以后,孔子提到周公制礼作乐的事,还赞赏不绝!

起源与进步

礼作为阶级分化的象征,自部落时期的贫富差距就已有所形成,这里按下不表。单谈一下乐。早在部落时期,中国的古代人民就发明了诸如骨笛等乐器,还创新了音律,为音乐的出现作出了巨大贡献。山海经中就有夏后启得天乐改九招的神话记载。到了商朝,乐作为祭祀时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出现在了历史的舞台,贵族之间也开始盛行音乐。到了周王朝,周公为了巩固统治,集前朝之大成。从礼巩固阶级分化,控制大众的想法和舆论,从根本上奠定了中国的阶级区分。乐则被升华成了一种待遇,对于不同阶级有着不同的待遇,也是为了更好的宣传和巩固阶级统治。礼乐制也是在这个时候才正式定型。

关于礼:

礼法早在夏王朝就已有端倪,到了商王朝的神权时代,礼法得到了信念上的巩固,周公不过是拓展资料前人经验,完善了礼法的体系,使其适用于宗法制。

三、礼乐制度评价?

礼乐制度”顾名思义拆可以分为“礼”和“乐”两个部分来论述。古时候的“礼”和现代社会从小教育我们的“礼貌”是不一样的概念,然而和“遵纪守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强调的都是对人的约束和自我约束。

“礼乐制度”中所强调的是“等级的划分”,直白点呢就是将人按照身份的高低划分为三六九等。“礼”进步到后来分类越来越详细,有籍礼、冠礼、大搜礼、乡饮酒礼、乡射礼、朝礼、聘礼、祭礼、婚礼、丧礼等等。其中籍礼是为了约束百姓在“籍田”上的劳动;冠礼则是关于古代男子在及冠之年(成年)所举行的仪式,在早些时候男子的冠礼多是用于贵族;朝礼是用于显示一国之主威严的礼仪,我们看古装剧时经常会听说外来使者要朝见天子,便是源于朝礼。聊了这么多,不同阶级的人遵守着不同的礼。

“礼”的提出是周王朝的统治者为了配合“封诸侯,建同姓”的政策,对人应该遵守自身等级规范的强调。

而“乐”是从属于“礼”的制度,主要表现形式就是音乐,重点在于不同等级的人能享受到的舞蹈队伍的行列数是不一样的,直白点就是所谓差别待遇的表现形式。天子的舞队是八佾(一佾为八人,八佾为六十四人),诸公为六佾,诸侯、士依次递减,这个制度也是孔子那句著名的“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的由来。

所有的这些差别待遇都是统治者为了让底下的人明白,天子享有最高的待遇拥有最至高无上的权利,灌输天子的地位是不可撼动的想法。在这里,“乐”的辅助性地位就体现出来了,因此说所有的制度都是为了社会的稳定和更好的进步,最终的利益还是君王得到权力巩固的保障。

礼乐制度的核心想法便是统治者通过音乐缓解社会矛盾,是维持奴隶制统治的一种有效手段。统治者为了最大地发挥礼乐制度的影响,制定了一套极其复杂的“繁文缛节”,在西周,以五声八音为乐,五声为音阶,即宫、商、角、徵、羽;八音为器乐之分类,即埙、笙、鼓、管、弦、磬、钟、柷等,并且规定不同身份的人在不同场合要放不一样的音乐和遵循不一样的礼仪。甚至,周朝还有教授音乐的专门机构,其对象是有身份有地位的王公贵族以及有实力的民间杰出人士,可以看出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地位真的是煞费苦心了。

二、礼乐制度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只要我们细心注意一下,就会发现所有制度的建立都是根据当时国情的需要,那么礼乐制度又是在一个怎样的国情下建立的呢?在西周取代商朝之后,继续延续了商朝的分封制。建立了一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以及按照功劳的大致来分配权利以及土地的一种制度。并且分封制下,除了拥有最高地位的天子外,底下还依次分出诸侯、卿大夫、士安宁民,并且更加注重对诸侯的约束,规定诸侯对天子要完全服从,为天子交纳赋税,镇守边关定期朝见。

除了领土和身份等级的划分之外,周王朝还延续了商朝的奴隶制和进步了父系氏族,这就使原本就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体现出更强的多元化。因此,周朝的制度除了维持君权之外,还不外乎族权、父权、夫权,这就是日后被人提出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除了君臣等级之外还有父子、夫妻等级,将阶级划分安排到社会的方方面面。

统治者将每个人设限在固定阶级的固定位置,而怎么让他们安心的守在自己的位置上当个本分的老实人,就是统治者另外不得不思索的一个难题了。

礼乐制度就是在这个复杂的环境下应运而生的,就像马儿经过驯服就可以成为坐骑一般,经过礼仪制度教化的百姓,也会变得美德并且容易接受统治阶级的调动。而王公贵族则需要一个模子的约束,借助礼仪制度来树立一个模范标准和道德楷模。

作为一种统治工具,礼乐制度之因此能够协调封建制度和宗法制度以此巩固周王朝的统治,是由于“礼”和“乐”的表现形式对稳定社会秩序,和百姓对自我的约束都起到了一种积极的影响,在礼乐制度下的百姓安居乐业,王公贵族也是各司其职,周王朝也成为了历代王朝“礼仪”榜样。都说诛人先诛心,礼乐制度无疑是着重掌控大众的内心,更多的是让他们在束缚中实现自我约束。

因此礼乐制度是由于当时社会存在众多的等级划分,为了缓和少数统治阶级和大多数被统治阶级之间的社会矛盾而产生的制度。笔者认为,礼乐制度表面上是为了辩亲属明是非,但其被制定的目的和当时的社会背景就决定了它最主要的性质还是维护统治,由于它所确定的士大夫规范是对周王朝的完全服从,即后来一直被人所讨论的“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岳飞无疑一个典型形象。

三、礼乐制度在日后的进步动向

礼乐制度在刚开始的时候还是沿着统治者的设想道路进步的,对解决各种社会矛盾也确实发挥了很大的影响,社会礼仪规范的程度也是蹭蹭蹭的往上涨,在短时刻里,礼乐制度确实起到了积极的影响。然而新难题总是会不断产生的,在量变的积累下达到了旧制度无法调节的地步,并且随着时刻的流逝,社会情况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礼乐制度不再适用。

到了春秋末期,由于底下诸侯和卿大夫的实力增强,不再满足于向天子俯首称臣,社会秩序开始变得混乱而出现“礼崩乐坏”的局面。表面上这只是各封国之间出现互相讨伐的情况,但站在礼乐制度上看,这是对原有社会秩序的无视。

《左传’里面就记载到,周天子曾派使者到鲁国要丧葬费以及出行的车马,鲁国进贡原是本分却进步到天子不得不派使者“乞要”,从这就得以知晓周天子在当时已经没有实权了。礼崩乐坏一开始还只是表现在诸侯小小的逾越听听天子才能听的小曲上,后来诸侯实力的不断壮大,社会出现了群雄割据的现象,整个社会处于混乱之中,这场混乱一直到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大一统后才平息下来。

在这场混乱之中,由于礼乐制度的崩坏,导致社会秩序混乱,许多有志之士在这种情况下纷纷选择隐退民间静观其变,放任民族的自生自灭,甚至期待民族灭亡之后能重新出现一个礼乐民族。就这样,诸侯抛弃了礼乐制度,天子因无力反抗也抛弃了礼乐制度,连作为希望的文人志士们也放弃了礼乐制度。

在这种情况下,孔子成为他们中的清流,他不仅固执地不肯放弃,甚至毕生都致力于重新匡扶周礼,虽一生碰壁,却留下一世芳名。大到听说哪个民族即将发动战争他要过去劝阻,小到对身边一个没有身份地位的普通人他都坚持以礼相待,对于礼乐的执著他是痴迷的。孔子一生从鲁国出发先后去了卫、曹、宋、郑、陈、蔡、楚诸国宣传自己的仁政理念,可是社会的形式注定了他这一生要面临四处碰壁。狼烟四起的年代,讲究礼仪无异于是任人宰割,孔子的强国之道不是不可行,只是在战争时代,孔子的治国方案给予的回报实在是太慢了,没有哪个君主愿意接受他的理念,甚至连很多文人也不领会他,他这四处奔波的一生在这战乱纷飞的时代里似乎是毫无建树的。

然而等到硝烟弥散之后,我们才庆幸,庆幸有那么一个人的坚持使礼乐制度在战争中,在没有君主的支持下,凭借着一己之力还得到了发扬和传承,至此之后,礼乐制度似乎和孔子又挂上了钩。到了汉朝,汉武帝听取董仲舒的建议效仿西周以礼仪驯化百姓的行为,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儒家的想法成为中国几千年的统一想法,而礼乐制度得以依靠儒家文化继续繁衍。

四、评说礼乐制度在当代的重要意义

礼乐制度不仅是在西周,更是在日后的历代王朝中都发挥了规范社会秩序和大众行为活动的影响,在古代音乐方面更是奠定了整个音乐格局,(《易》、《诗》、《书》、《礼》、《乐》都是建立在这制度上的礼乐文化典籍)不得不说礼乐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占据着尤其重要的地位。

凡三王教世子,必以礼乐。乐,因此修内也;礼,因此修外也。礼乐交错于中,发形于外,是故其成也怿,恭敬而温文。——《礼记.文王世子》

而在现代,礼乐制度仍然在大众心中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然而对于这些文化,我们更多的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我们歌颂以“礼”交友,以信待人;在生活中遵纪守法,各司其职,致力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因此礼乐制度对于当今社会,有助于教育和引导大众行为规范,以礼乐内外兼修,才能养成温文淡然的性子,情操也由此修炼。因此礼乐于人重在养心,礼乐于社会重在秩序。

四、什么叫礼乐制度?雅乐和礼乐制度是一种?

1、礼乐制度是以乐从属礼的想法制度。以“礼”来区别宗法远近等级秩序,同时又以“乐”来和同共融“礼”的等级秩序,两者相辅相成。在统治阶级内部所设定的等级具体表现为“天子八佾,诸公六,诸侯四”。古代舞队的行列,八人为一行,叫一佾。按周礼,天子的舞队用八佾(即六十四人),诸公六佾,诸侯四佾,士二佾。这样,阶层不同从而使用舞队人数的不同,是为了给大众灌输君权至上无人能与之相抗衡的等级秩序想法。

2、周代的音乐领导机构“大司乐”是全球上出现最早,规模最大的音乐教育与音乐表演机构,它所培养的对象是王和诸侯的长子、公卿大夫的子弟、从民间选拔的杰出青年。主要教授学员们进修六代乐舞与小舞。大司乐教育贵族子弟进修音乐并非是让他们真去正的表演,而是让他们懂得“礼乐”是一种有效的治国方式。

五、周朝礼乐制度是啥啊?

周朝的礼乐制度 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771年是中国历史上的西周时期。为了加强统治,周王朝初期的统治者实行了“封诸侯,建同姓”的政策,把周王室贵族分封到各地,建立西周的属国。周武王死后,年幼的成王继位,武王的弟弟姬旦即周公辅政。周公旦是位德才兼备并且忠心耿耿的臣子,曹操曾于《短歌行’里面曾以“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来赞扬他的忠诚与认真。周公在“分邦建国”的基础上“制礼作乐”,拓展资料、继承、完善,从而体系地建立了一整套有关“礼”“乐”的完善制度。    礼乐制度是以乐从属礼的想法制度。以“礼”来区别宗法远近等级秩序,同时又以“乐”来和同共融“礼”的等级秩序,两者相辅相承。在统治阶级内部所设定的等级具体表现为“天子八佾,诸公六,诸侯四”。古代舞队的行列,八人为一行,叫一佾。按周礼,天子的舞队用八佾(即六十四人),诸公六佾,诸侯四佾,士二佾。这样,阶层不同从而使用舞队人数的不同,是为了给大众灌输君权至上无人能与之相抗衡的等级秩序想法。    周代的音乐领导机构“大司乐”是全球上出现最早,规模最大的音乐教育与音乐表演机构,它所培养的对象是王和诸侯的长子、公卿大夫的子弟、从民间选拔的杰出青年。主要教授学员们进修六代乐舞与小舞。大司乐教育贵族子弟进修音乐并非是让他们真去正的表演,而是让他们懂得“礼乐”是一种有效的治国方式。

六、礼乐制度的目的?

“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这就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所推崇的政治制度,它主要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因而从汉武帝想法大一统之后,历代受到统治者追捧,它符合统治阶级根本利益。

七、礼乐制度的含义?

礼乐制度是古代中国的一种重要的制度体系,涉及到礼仪和音乐两个方面。它是指在社会生活中,大众按照一定的规范和仪式进行行为和交往,并且通过音乐来陶冶情操、培养审美。

礼乐制度在中国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具有下面内容多少方面的含义:

1. 礼仪规范:礼乐制度强调大众应当按照规范和仪式进行社交、仪式和礼仪活动,秉持尊卑有序、亲疏有别的规则。它规定了大众在各种场合中应当怎样言行举止,以及对他人的尊重和关爱。

2. 音乐教化:礼乐制度认为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培养审美和审美能力。通过演奏乐器、歌唱和参与礼乐活动,大众可以提升自己的审美素养,培养文明礼貌的情感与行为。

3. 社会秩序:礼乐制度追求社会的和谐与稳定,通过规范的礼仪和音乐活动来建立起清晰的社会秩序。它有助于维持社会各个阶层的平衡、协调人际关系,以及传递和弘扬社会价格觉悟。

4. 文化传承:礼乐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代表了古代中国社会的文化传统和灵魂风貌。通过礼仪和音乐的传承与进步,中国文化得以延续和传承,使其成为中国社会独特的标志和特征。

平心而论,礼乐制度是一种包含礼仪和音乐的制度体系,它涉及到大众的行为准则、社会秩序、审美培养和文化传承等方面。在古代中国,礼乐制度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塑造社会风貌和传承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八、礼乐制度的特点?

周代是最早对“礼”(祭祀、朝飨等仪式)和“乐”(伴随“礼”进行的乐舞)作出规定的时代,这就是所谓制定礼乐。据说这一重大措施是周初的大政治家周公开始颁行的。礼乐制度影响及于其后几千年一直到清代结束,每个时代的具体内容并不相同,但学说上都以周为法式却是一律的。周代的礼乐制度有两条基本内容,一是规定等级,二是规定伴随礼的乐舞基本是雅乐。

九、礼乐制度的破坏?

1、崩坏时刻为春秋后期。

到春秋时期,礼乐制度彻底瓦解了,随即奴隶制度开始趋向衰落,“礼崩乐坏”成为周代社会上层建筑全面崩溃瓦解的标志。天子至高无上的权利地位遭到了各国诸侯的挑战。曾经是:“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小雅。北山》)的周天子地位一败涂地,不但丧失了控制诸侯的能力,反而成了”小国之君“,常常被人利用。这反应在音乐文化方面,周王室垄断和主宰文化的局面一曲不复返,各诸侯国的音乐却迅速地膨胀进步起来,即所谓的”文化下移”新乐风靡朝野,大众的审美觉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2、简介

礼乐制度:

1)目的:为了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西周制定了各种礼乐制度。

2)含义:礼乐制度就是对统治阶级日常的政治、社会活动,制定一些制度和仪式.并配有特定的音乐。不同等级的贵族要行不同的礼仪。

3)影响:周礼成为维护等级制度、防止赞曰越行为的工具,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

十、儒家墨家礼乐制度?

礼乐制度是以乐从属礼的想法制度。以“礼”来区别宗法远近等级秩序,同时又以“乐”来和同共融“礼”的等级秩序,两者相辅相成。

在统治阶级内部所设定的等级具体表现为“天子八佾,诸公六,诸侯四”。古代舞队的行列,八人为一行,叫一佾。按周礼,天子的舞队用八佾(即六十四人),诸公六佾,诸侯四佾,士二佾。

这样,阶层不同从而使用舞队人数的不同,是为了给大众灌输君权至上无人能与之相抗衡的等级秩序想法。

赞 (0)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