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语态? 什么是语态
什么是语态?
语态(Voice)是语法学中描述句子中动词与主语之间关系的术语,用于说明主语是动作的执行者还是承受者。根据语言的不同,语态可分为下面内容类型:
一、核心分类
-
主动语态
- 定义:主语是动作的执行者。
- 例句:
- 英语:Tom eats an apple.(汤姆吃苹果)
- 汉语:狗咬了这个男人。
-
被动语态
- 定义: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通常强调动作结局或执行者不明确。
- 结构:
- 英语:An apple is eaten by Tom.(由“be动词 + 过去分词”构成)
- 汉语:这个男人被狗咬了。(使用“被”“受”等标记)
- 使用场景:执行者不重要(例:This car was made in Japan.)或强调承受者(例:The patient was saved.)。
二、独特语态类型
-
中间语态
- 定义:介于主动与被动之间,主语兼具执行者与承受者特征。
- 语言示例:
- 古希腊语:The boy washes (himself).(反身或使役意义)
- 英语:The casserole cooked in the oven.(语法主动,语义被动)。
-
其他语态
- 反被动语态:忽略被动者,常见于作-通格语言。
- 应动语态:增加动词的配价(如使役结构)。
三、不同语言的语态表现
-
英语
- 被动语态需借助“be + 过去分词”结构,时态通过be动词变化体现。
- 例:The letter was written.(过去被动)。
-
汉语
- 被动句通过“被”“受”等助词或主宾易位实现,且使用较谨慎。
- 例:主动句“狗咬人” → 被动句“人被狗咬”。
-
日语
- 使用黏着助动词“れる?られる”表被动,如“本が読まれる”(书被读)。
- 特有“受害态”,强调动作对主语的负面影响(例:花子被批评后生气)。
四、语态转换与注意事项
- 主动转被动:将宾语变主语,动词改为被动结构(如英语需添加by短语)。
- 限制:不及物动词(如happen)无被动形式;感官动词被动需加不定式(例:He was seen to leave.)。
语态是领会句子逻辑关系的关键,不同语言通过语法标记或词序变化实现语义侧重。进修时需结合具体语言制度,避免混淆结构(如汉语被动标记的谨慎使用)